李安电影《双子杀手》为什么票房和口碑存在争议,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双子杀手》是与10月18号上映的一部由李安导演指导的科幻电影。主要剧情讲述的是美国情报局特工Henry在即将退休之时却被人刺杀,他几经探查才发现这个那要杀掉他的人居然是25年前的自己,震惊之余,他开始慢慢调查起整件事情的原因,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但是不少观众在进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却出现了不同的看法。那么究竟为什么李安的这部新电影票房和口碑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这部《双子杀手》的设定并不算很新颖,没办法让观众感觉到太多的新鲜感。其实李安在导演这部剧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把电影的主要看点放在了剧情上,而是转向了这部剧的拍摄技术上面。 最新的拍摄技术,利用了高帧数的制作,这一名头一打出去便引来了很多男性影迷的关注。但在观看整部电影之后,我们其实并没有发现通过这样的超高拍摄技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特别高的体验感,感官上面并没有很高的提升,再加上虽说剧情并没有达到观众对李安的期待值上,这么一叠加,自然而然就有很多观众觉得这一部《双子杀手》并不好看。 其实这一部电影如果放在一个稍微普通一点的导演身上来说,那它的票房和口碑可能还会好一点,但这部《双子杀手》是由李安指导的,大家对他的期望值已经被提到了很高,看电影时却只得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结果,除了那些非常忠实的影迷之外,其他的观众自然而然就会对电影本身产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因素。这也是这部剧票房和口碑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
李安携《双子杀手》回归,他可以超越张艺谋成华人导演NO.1吗?
李安联手威尔·史密斯的新片《双子杀手》将于18号在中国上映。这部新片依然采用3D/4K/120帧的电影技术,虽然前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遭遇票房的滑铁卢,但是显然,李安对于电影科技的探索并没有因此止步。 李安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华人导演,对于这一评价我想没有人有异议。但是,被奉为“礼部侍郎”的张艺谋导演毫无疑问成名更早,为什么李安可以超越张艺谋成为华人导演NO.1呢? 对比张艺谋导演《英雄》与李安《卧虎藏龙》也不难看出,虽然都是中国故事,但是两位导演关注的故事内核是不同的。《卧虎藏龙》表面是武侠片,但是电影聚焦于人性的挑战与挣扎,卧、藏的是中国人备受压抑之下的龙、虎(情、欲)。玉娇龙向往自由,但是却受制于礼教的束缚,李慕白与俞秀莲作为那个时代的模范人物,为群体而活,二人也因此付出了代价,想爱却又爱不得。从“父亲三部曲”到《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少年派》,无论电影时代背景如何,李安聚焦的永远是不同时代下的人物个体。 李安生在台湾,但作为大陆后代,从小被台湾人视为外省人,来到美国发展,被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视为外人,就连回到父亲大陆老家,也被当地人视为台湾人,依旧是个外人,“有时候我什么都是,有时候我却什么都不是。”所以李安不止一次讲过:电影是他的信仰。独特的人生经历,让李安卑微到可以理解每一个灵魂里的温柔,漂泊无根的自我认知,让李安可以超越东西方文化差异,超越宗教,只关注人类最本质的需求。 我认为张艺谋与李安的差异,是环境所赋予的。我们的情感就如同我们的历史,曾经经历了深刻的屈辱,也成就了今天的自傲,个人意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好像变得微不足道。
李安导演是华人之光,《双子杀手》是李安的故事,票房值3亿吗?
熟悉李安的人都知道,他的个人首部电影《推手》,就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李安导演是华人之光,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暂时不被认可,但技术革新的价值最终会被认可,最近上映的科幻电影《双子杀手》,其实就是李安自己的故事,他就是男主角亨利。目前这部电影票房才2亿多,最终能突破3亿吗? 如今的李安成熟、聪明、经验丰富,但是却比不上更年轻的自己了,正如亨利打不过小克。亨利看的太多,想的也太多;小克太单纯了,他什么都不会,只会杀人,所以能把长处发挥到极致。李安也是如此,以前他只会拍剧情片,就把剧情片拍到极致,即便是《卧虎藏龙》《少年派》也是凭借文戏收获如潮好评。 如此同时,很多人看完《双子杀手》评分不是太理想,但我坚持自己对于李安的判断:这部电影的最重要看点,并不在于拍了什么故事,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技术手段去讲故事。这是关心故事和奇观的观众,通常会忽视的切入点,他们不晓得,安叔要做的,以及怀揣的雄心,其实是要重生一种新的电影语言概念。 这种新的电影语言概念可以放置于各种传统商业类型当中,正如《比利林恩中场战事》、《双子杀手》和未来的《马尼拉之战》中,并配合道道地地的李安作者风格,比如对父子关系的一贯探索。讲真,想到一种面向未来的电影语言,可能由我们华人开创,我是激动的-李安打通了故事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创造”。 九十年代的美国动作片刚刚脱离B级制作的粗糙和平面,追求更加极致丰满的全球化视角下的视听造戏,且还未被新世纪流行起来的高速剪辑摧毁流畅持续运动与充分环境感知,李安以此为材料切入,不止锤炼锻造未来前沿,挽救曾经大众影像的真切流动,更是重中之重。 看得出李安很努力想加入一些深层次的主题了(比如父子情结科学伦理什么的),但故事连伪劣版的“谍影重重”都谈不上。什么样的智障会养一个克隆儿,然后命令这个克隆儿去杀他的本体?难道没想过见面即穿帮问题?即使以爆米花标准来衡量也属于焦糊水平,更不要说结尾还打出刺目的“李安作品”。 真的难以想象这么老套和平庸的作品是李安导演的,故事里面还是能看到李安自己的一些东西的,关于人道,父子这些元素。所谓的120帧不仅没有为影片增色,反而加强了画面的电视剧质感,放大了配角和群演的尴尬演技,简直是场灾难。此时此刻,想说爱你不容易。 也许有人说故事拖了这部电影的后腿,但打动我的恰恰就是故事,关于老特工的人生感悟,30+老阿姨非常认同,如果我再年轻一些,可能也会不屑的来一句俗套吧。有些人生经历和感悟,其实就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但李安如此惊艳又深入人心的表达方式,再次让我深深震撼。 现在李安迷上了技术,开始追求帧数和视觉效果 不管什么样的故事,只要到了李安导演手里,都会变成李安的故事,这次讲的是“每个人都希望有再年轻一次的机会”,李安对电影整体的节奏掌控又是教科书级别!导演这次的野心不在故事上,而是继续在探索高清数字电影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上,心思在新技术的尝试上,再次使用了120帧、4K、3D的高规格,和传统电影完全不一样的拍法,动作戏、摄影和打光等都有不一样的尝试。 然而李安最为人称道的-剧本却大不如前,最终形式大于内容。表面上是进步,其实是一种退步。对其它导演而言《双子杀手》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大片,但对于李安,这部电影只能算不及格。不是《双子杀手》太差,而是《家庭三部曲》《断背山》《少年派》……,太好了。如果我们给《双子杀手》给予高分好评,那就对李安以前的作品太不公平了。 李安在所有重头戏里都注入了巧思来体现120帧4K3D制式令人耳目一新的优势和特点,120帧4K3D的观影感受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无疑也是极致的沉浸式观影体验,这种体验跟以往的观影经历相比,是肉眼可见的不同。或许电影技术的进步、观影体验的提升不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一定是助力一部好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 片中关于父子关系的表述,不知道年轻时对于同样母题可以简单明了信手拈来的李安看到现在的自己会作何感想,永远向前看固然重要,但如果代价是自废武功,不如做回原来的李安,有人把片中那点浅薄的父子关系和基因伦理拿来尬吹,仿佛只要是李安大师开过光的电影,都蕴含了最深邃的宇宙真理。醒一醒,李安自《少年派》沉迷于技术以来,其电影里的思想就越来越没劲了。 李安着重想在电影里表现的,年迈自己对年轻自己的教育和期许,完全没有拍好,浮于表面,没有深挖。连结尾的主题升华都用插科打诨水过去了,无力吐槽...李安想在电影里做出一点触动人心的人文关怀,又想兼顾着剧情和动作场景,却落了个顾此失彼两头不讨好。 抛开全方位老套陈腐的剧本不说,整部电影的技术也只有在动作戏上是奏效的,比如摩托追车的长镜头,的确能带来高速清晰且无比顺滑的视觉体验。然而,这种通过技术制造的沉浸感,远远不如一个好故事更能让我融入其中。电影本身并不需要“高帧数”来达到“真实”,我只想把它当作是李安偏执的尝试。 李安三年前就说,“你可以不喜欢这个电影,但不要不喜欢这个技术”,心念昭然若揭。隔了三年终于看到了最高配,看的却还是李安的电影,你说我要不要喜欢这个技术?即使两部电影我都不喜欢,但足够让我确定喜不喜欢这个技术?这次对片子本身没有任何表达欲了。李安的孤独是小悲哀,单一的技术呈现才是大悲哀。综上所述:票房要突破3亿还是有点难度的。
李安为什么要拍《双子杀手》?
李安表示是为了给年轻电影人探一条路。 《双子杀手》中使用高帧+3D摄制方式拍报,这是别的导演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很多国外影评人都评价李安的这一步,引领了电影史的一次新革命。但李安却表示自己的心情一直很忐忑,“经常在想,为什么现在就我一个人这样拍,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那为什么顶着巨大压力还要去尝试,李安的答案很简单,“我看到了这种技术带给影像的美感,即使知道走下去会很辛苦,还是忍不住去做。而且我也有义务,为年轻电影人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他更表示,“如果有机会,我只想还能继续用高帧拍下去,继续实验下去,我相信它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被发现。” 《双子杀手》影片评价 《双子杀手》是个标准动作片,影片中大量超越肉眼可观察的运动镜头,让观众以为身在动画中,当年迈的威尔·史密斯被自己的克隆体追杀时,镜头不断在上帝视角和两人视角中切换。 整个桥段看得人头皮发麻,但观众却不会为主人公的际遇感到揪心,一切都仿佛在可以死而复生的电子游戏或TV Game中,永远不用担心老威尔·史密斯会挂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