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护肤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自然护肤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是什么?
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是什么?
提示:

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是什么?

黄河六次大改道历史如下: 1、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自今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循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这条河道稳定了约470年。到汉武帝以后,又经常决口,尤其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30年到公元70年)的百年之间。 2、第二次大改道,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主流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又60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水利工程师王景规划主持下,才把河决流,疏导成为固定的河道,百年河患至是方息,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3、第三次改道,是在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北流循今卫河入海。王景固定河道后,自今濮阳以西别故道,往东行,经流今黄河以北,至利津入海。东汉大河稳定了700多年,到宋朝又是屡决屡塞,于是至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濮阳东。 4、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于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第三次改道后12年,又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出一股,东北循马颊河入海。自北宋亡数十年,黄河主流有时行东股,有时行北股,有时二股并行,还有决徙在二股以外。 黄河下游游塞,决口日渐向西发展,决流散漫无归,往往同时存在着好几条河道,彼此互为主流。经过60余年之久,至章宗明昌五年,河决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其十分之二、三的水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其十分之七、八的水由南清河(泗水)入淮,这就是第四次改道。 5、第五次改道,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以断北流,全河入淮。第四次改道后20年左右,河道又不经梁山泊,主流自延津东南又溢入徙骇河。由此可见,所调第三、第四两次大徙,绝不可和第一、第二两次相提并论,第三、四次大徙,实际上都没有出现一个稳定的局面。 6、第六次改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村西)决口。第五次大改道后,入淮之道,仍分为数股,主流时时变更,又六十多年,至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训治河功成,才出现了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 大致即现在淤黄河。这段时间,黄河大决大徙不下数十次,总算每次都被堵塞住了决口,引归故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那时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军,无力堵塞,于是形成第六次改道。 地质影响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 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黄河历史有几次改道?
提示:

黄河历史有几次改道?

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1855年黄河决口之前,魏源就发现黄河两岸地形已经是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北决是必然的。 黄河有无泥沙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严重失调是黄河问题的症结。正因如此,目前的治理黄河方案中就有中游派和下游派,生物措施派和工程措施派(小浪底工程),独流派和分流派等不同方案。

历史上黄河有多少次改道如题谢谢了
提示:

历史上黄河有多少次改道如题谢谢了

应该有三四次。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阻挡华北日军推进,炸毁黄河大坝,使黄河冲向江苏,经由淮河入海,共淹死了几十万人。 黄河改道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 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 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 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 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 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 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 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 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 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 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 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 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 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 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 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 洪水漫流,灾民遍野。 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 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 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