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护肤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自然护肤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提示: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教案
提示: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教案

作者以精粹而又生动的笔触,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的崇高品质,并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文中短短的一千多字,感情较充沛,语言精警。

一、结构内容

文章结构较严谨,开头部分就引用了闻一多的“说和做”总领全文,突出他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主要写了闻一多先生“要为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最终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突出闻先生“说了再做 ,做了再说”的特点。

后半部分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突出“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特点,这是他崇高的人格写照,是一生命作为代价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7、8、9自然段过渡,使文章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围绕中心精选典型事例和剪裁的方法

选材精当。所选取的材料,讲究典型性,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于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草政治传单、在李公仆被害的群众大会上做的最后一次演讲、参加**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颇丰,可以记叙的事情很多,作者 只选取其中的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激情澎湃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值得铭记,值得称颂,值得讴歌。

作者抓住课文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材料,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比如闻一多先生在研究唐诗上,作者不注重闻先生到底研究了哪些古籍,得到哪些见解新意,而特别突出了他研究目的和态度,“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文化药方。”“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贪的是精神食粮”,“一个有一个的回方竹纸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些描写表现了他刻苦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详略看,研究唐诗,写的较详细,而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撰述则较少,寥寥数语,强调了他“做了也不说”的言行态度,侧重点不一样。

在革命家方面,闻一多所做的事又有取舍,他在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迫害的经过,因为人们所熟知的,所以没作多余的强调,而反复强调情势紧急,撷取演讲时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无畏的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底。

三、语言生动优美,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

叙述和议论的语言形象,使文章生动,富有感染力。精练含蓄,一个“说”字,看似普通,却赋予多种含义。有向大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有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的揭露和叱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有“行”了……一个词结合语境竟有多种意思,的确 耐人寻味。除此,文章语言还富有感情和音乐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把平常的语句变的不平常,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难以分清哪些是叙述,哪些是抒情。如“仰之弥高,越高,攀之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他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作者还善于使用诗意的语言,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饱含的激情。“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警报迭起,形式紧张”、“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语或仿成语、对句结构整齐,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四、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 纲领,第七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七、八段是第二部分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照应也多处使用,有首尾的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这些照应又都是议论。归结起来,文章是以议论来结构的。

五、关于抓住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的方法教学的建议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闻一多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他的大勇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一中心,精选典型事例和剪裁的方法,叙述中有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的过渡衔接,也值得学习。

六、关于语言教学的建议

“文以载道”,人物的精神品质,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单纯的传授,这样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通过品味、探究文中语言,使学生获得双重的享受——人物精神以及生动而又凝练的语言的感染和熏陶。这部分除了范例教学之外,也可以融入到其他教学版块中进行。文中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词句体现出来的,例如,结尾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鲜明,言简意深。可以引导学生对从具体的词句入手,对语言进行归类积累,充实学生的知识库。

七、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的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写的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善于运用四字成语和整齐的对句,读起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根据文章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多种形式的阅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使学生觉的读乐无穷。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初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是大勇的革命 烈士,是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3、了解夹叙夹议写作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4、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诚挚、热心、为着光明而奋斗的人,不能够不是刻苦而负责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学家臧克家的老师——闻一多先生,来见识巨人笔下的巨人,从中让我们一起感受闻一多先生那最本质的特征。

2、认识两位文坛巨匠。

学生根据平时所累积的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进行介绍,了解他们的作品。不足处,教师补充。

臧克家,诗人,1905年出生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被人们誉为“农民诗人”。

闻一多,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他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家中和办公室,想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他,在一次回信中写到:“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足够了。”可见相知之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整体感知

(1) 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正音:弥 锲 兀 沥 衙 窥 迥 迭 楷

(2) 疑难字词的探讨,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

(这部分教学主要让学生借助词典自主解决,教师要避免过多的讲解。)

诗兴不作 望闻问切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锲而不舍

腾怨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气冲斗牛 警报迭起 高标

4、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中思考、探索)

①思考:文章围绕闻一多先生哪两方面写了哪些事情?在说与做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有什么变化,有什么相同处?试概述出来。

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后明确:

作为学者方面:A、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B、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C、“何妨一下楼”,著《古典新义》。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家方面:A、起草政治传单。

B、在群众大会上作演讲。

C、参加 **。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闻一多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 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与革命,敢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视死如归,体现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之的楷模。闻一多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 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始终如一。

(此部分可以结合写作指导进行教学:抓住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的方法 )

②思考:作者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闻一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后明确:

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是大勇的革命 烈士,是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③思考:根据以上的脉络,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接的?

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后明确:

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的特点。第二部分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特点。两部分之间用了7、8、9自然段过渡,这样的好处是:使文章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选择阅读,体验文章的过渡衔接和照应

上一个环节的实施,我们可以自然而然的进入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好好的品味这些穿插在主体部分精美的衔接过渡段互相照应的句子,体验它精练的语言,工整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可初步体会夹叙夹议写作方法,叙述中的抒情和议论,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 做了在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②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③做了在说,做了不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是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④他“说”了,跟着就是“做”。这不再是“说了在做”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⑤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⑥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行文处处有照应:

①题目与行文的照应

②前后文处处提到闻一多先生 的说与做,这也是互相照应。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课稿
提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课稿

说课课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课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市分校    周冬梅

说课思路如下:教学目标和设计依据,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目标和设计依据

教学目标(一):  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设计依据: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者是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目标(二): 学会一种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设计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的阅读要求,既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三):体悟闻一多先生高尚的品格,抒发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设计依据:《新课程》中强调,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第二、教学的过程

(一)、读文章,理思路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2.这两个方面的说和做个有什么特征?

3.围绕这两个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二)、提问题,深探究

1.文章阐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为什么没有阐述作为诗人的说和做?

2.闻一多先生为什么会学者时的“先做再说” 变成了革命家的 “说了再做”?请简要分析。

(三)、抓细节,品人物

1.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我从——品味出来的?(通过文中字词或句子来感悟。)

(四)、歌颂者,抒真情

    展示学生作品。

(五)、学写法,会迁移

  片段写作:我眼中的他/她(200字左右),要求:1.抓住典型事件来描写人物,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第三、教学效果:

1.体会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潜心钻研,废寝忘食,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学术精神和作为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2.用自己的笔和声音抒发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所以说我眼中的微多小组推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小组代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声音。